一、學測(指考)長篇作文的寫作概念
(一)大考作文要你發表對特定主題的看法
學測(指考)的長篇作文,考你「能否針對一個主題在有限的文字內清楚完整的表達意見」,表達時可以用故事打動人心(敘事),可以用道理說服他人(論述),可以注入情感力求感動讀者(抒情),就是讓你「發表意見」,差別只是:不是講話,而是規定用文字來表達;主題是受限制的(可能是自己不喜歡的);有評分標準,所以要考慮到評審口味、注意考試規則。
測驗名為「語文表達能力」,要你「發表意見」,意見的好壞、表達得夠不夠清楚,當然有判斷的標準,所以大考作文:有鑑別度、有公平性、有攻略。
(二)規定在有限的文字內清楚表達意見
如果給同學一個題目去發表、寫出看法,通常出現這幾種狀況:
1.沉默,對題目沒有想法,或者對題目不夠了解只好亂掰。
→這是在寫作上「卡關」,望著稿紙興嘆而寫不出太多內容。
→在指導作文時,這是最麻煩的。同學必須練習:拓展思路、精確審題並且設法增加寫作的素材。
2.有想法,寫得出來,但是沒辦法寫得很有把握很清晰,寫出來的意見讓人覺得很普通,所以隨便看看、看過就忘。
→這是大部分同學遇到的狀況:可以硬榨出想法應付考試,但是寫得勉勉強強,文字平平,分數也就普通,大概落在B(13~15分),若是犯錯被扣分就只剩B-(10~12分)。
3.對題目很有想法,也能清楚、有條理的表達出意見,讓人願意看下去。
→這就是文章有內容、敘述方式能吸引人,好看,有特色,所以分數會高。
→寫作文只是把口語的意見表達轉譯成文字表達而已,記得這一點。
(三)平時可以多思考、多練習
作文題目雖然無限多,但是大考出題有既定方向和原則,題目可以分析歸納,雖然很難直接猜中題目,但是能靠著有效的練習準備到相關題目,學到對應各種題目的方法。既然是考試,就能準備。比如103年學測考題〈通關密語〉,很類似〈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只要練過這題(老梗)題,稍微變化就是一篇適用的文章。這就是練習的重要,或者說,平時有充分的思考與準備。
另外,既然給你題目了,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個題目,都要努力寫出好內容。 105年學測考出〈我看歪腰郵筒〉,以一個新聞事件為討論範圍,讓學生發表看法。應該有很多學生看到題目「傻住」,心想:這啥?完全沒有想過會這樣考!模考時經常派得上用場的一些自身經驗、名言錦句或古人例子,好像都用不到。(硬要套用就糟了!)
這題的確需要「臨場發揮」,但是,如果平時能多思考,已經培養出了「針對主題發表意見的能力」,平時能多練習,擁有文章布局與用字遣詞的能力,看到這個題目,也沒什麼好怕了。
(四)要符合規則,並讓閱卷老師覺得文章好看、程度佳
決定一篇文章好壞的最重點在「內容」,我先指出大考作文是要你「發表意見」,就是要強調大考作文(尤其長文)其實不難,沒有你想像的難,給分也不會虛無縹緲。
如果幾個同學上台報告同一主題,你心中一定會評斷誰報告的好、哪裡精彩能吸引你,全班都認同的精采報告,老師想必也能認同。學測(指考)的作文也是如此,文章是否精彩能吸引人,你來看和閱卷老師來看不會差太多,也就是說:
你要覺得自己寫出的文章有內容,才可能拿到高分;你的文章要能感動自己,才可能感動別人。
所以文章如果強加套用古人例子,往往破綻百出、很虛假,不會高分。如果為了渲染情感而捏造情節,寫得太過誇張,也非上策。(*註)
應試作文一定要真誠,真誠的心意容易感動人。只要是作文考試,這就是不變的準則。
閱卷老師的評判口味著重在高中生的文章應有的態度與深度,所以文章的取向應為「正面、積極」,題材應來自生活經驗,論述要避免人云亦云。
不要寫的是:
1.政治/宗教。避免爭議。
2.課業。避免抱怨課業壓力,不要寫人人都有的經驗,那會流於老套,讀來實在無聊。
3.愛情。愛情故事不是不能寫,這是長年改作文的經驗談:不管單戀初戀或分手,高中生能有的愛情故事,寫出來的就是那樣(別問究竟是怎樣,你知道的),普普通通,很難吸引人。
※補充:國中會考、大學轉學考作文的「寫作觀念」並無不同!
*註:
此處依據的是大考閱卷老師們的意見以及自己多年的閱卷經驗。
說明:
(1)廖玉蕙教授說:有一年(96年),指考以「如果當時……」為題,讓考生從自己的生命歷程或 人類的歷史中,選擇一個最想加以改變的過去時空情境因為重返或加入所產生的改變。幾乎有過半數的高三考生都寫到驚悚的死亡。有趣的是,寫自然死亡的甚少,最大宗的案例就數電視劇中最常出現的撞車或失足落崖。而且,很湊巧的,死亡都不約而同發生在作者生日那天,因家人遺忘了他的生日,引發作者不滿。於是,心疼孫子或孩子的阿嬤、阿公、爸爸、媽媽都慚愧地急忙騎車去補買蛋糕慶賀,在回程中,不可思議地全被汽車撞死!那年閱卷場合不時傳出「哎呀!怎麼又死了一個人!」「怎麼舅舅也來湊熱鬧!」「怎麼同學也來參一咖!」而學生的結語都頗為一致地自責年少輕狂的任性,並呼籲珍惜當下。錯別字相似、情節相同、結論像是彼此串通或被集體催眠過。
(引用自《文學盛筵:談閱讀教寫作》頁40-41)
(2)悲劇性──尤其是死亡──的故事不是不能寫,但是要謹慎處理,一定要避免流於矯情或誇大不實。
這類題材的優勢是:「面對死亡」是生命中會遇到的重大課題,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及思緒的波動,若將感情與省思寫出來,文章的確會有感染力。
缺點是:(A)倘若拿捏不慎,容易顯得濫情。(B)如果太多人寫,就是俗套,例如94指考〈失去〉,排行榜前三名是爺爺(或奶奶)、爸爸(或媽媽)、情人,當大家都這樣寫的時候,這個題材就是很差的題材了。
(C)承上,對於一些閱卷老師來說,親人死亡並不是討喜的題材。(所以其實我並不鼓勵寫這類題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